
中国铁矿石消费占全球的60%,这样的需求量,完全可以通过调节钢铁企业的产能和产量,控制铁矿石价格的上涨。遗憾的是,钢铁企业不仅没有在铁矿石供应出现问题的情况下,控制好钢铁产量,而是加快了生铁、粗钢等的生产步伐,怎能不让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大大受损呢?
按照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,完全有条件对全国的生铁和粗钢生产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,每家钢铁企业、特别是龙头钢铁企业,都对产量进行一定幅度压缩,减少对铁矿石的需求量。一旦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减少,铁矿石价格就会降低。即便上涨,幅度也会小得多。那么,为什么还要逆铁矿石价格而上,加大生铁和粗钢等的生产力度、加剧铁矿石市场的供需矛盾呢?
铁矿石的生产方面我们没有话语权,铁矿石的需求可以有话语权的。尤其在经济运行情况不是很佳、市场整体需求还不是很足的情况下,对生铁、粗钢等的生产与供应也可以做合理的调整和优化,而不是把产量定得高高的,与铁矿石供应商形成价格上的同盟军,死抬铁矿石价格。
在铁矿石价格上的被动,与给水球墨铸铁管等钢铁产量的控制不主动有关。如果说十年前的铁矿石价格上涨,与当时经济环境有关的话,此次的铁矿石价格上涨,则完全是有关方面没有很好地把握市场格局,没有有效控制钢铁产量造成的,是不顾整体利益的体现。稍稍有些举动,就能把铁矿石价格控制住。至少,不让钢铁产量增长,就能较好地控制住铁矿石价格。 所以,今年出现的铁矿石价格上涨,是与有关方面对钢铁产量失控有关,与没有很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铁矿石供应紧张有关。更重要的,澳大利亚也好,巴西也罢,所发生的影响铁矿石供应的因素,都只是短暂的,是不需要多长时间就能解决的。真正引发铁矿石价格快速上涨的,是国内钢铁产量失控,终导致铁矿石价格失控,形成增产不增效的格局。这种只注重产量、不注重效益,只讲数量、不讲质量的经营模式,何时才能真正改变呢?